衛教資訊

抗憂鬱藥效果差 可能和基因有關

抗憂鬱藥效果差 可能和基因有關

39歲王姓工程師個性平時容易緊張,最近因工作壓力引發失眠、心悸等症狀,經診斷為憂鬱症併發自律神經失調。醫師先後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與「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等抗憂鬱藥物,來回治療3個月後,都無法改善他的焦慮與不適,甚至出現焦慮惡化的情況。

血清素運轉蛋白基因是SS型

因此建議他自費接受基因檢測發現,血清素運轉蛋白(5-HTTLPR)基因是SS型,屬於服用藥物反應慢且副作用大的體質。於是改以抗精神病藥物與情緒穩定劑治療後,焦慮的症狀於2週內逐漸改善。

長期以來,血清素缺乏被認為是憂鬱症的主要成因,這也是至今抗憂鬱藥物治療的理論主要基礎。然而,近年許多研究指出,除了血清素外,憂鬱症患者大腦中的正腎上腺素、多巴胺、NMDA等神經傳導物質都可能會出現失調狀態導致憂鬱,因此後續有針對不同神經傳導物質失調的藥物被發明用來治療憂鬱症患者。儘管如此,多數抗憂鬱藥仍是圍繞著血清素調節設計,這也影響不少專業醫療人員對憂鬱症成因的解釋與藥物治療的選擇。

血清素運送蛋白(5-HTT)負責調控大腦的血清素濃度,製造基因位於人類17號染色體上,5-HTT基因啟動子區域(5-HTTLPR)有2種基因型:一類較短(S),一類較長(L或XL)。許多研究發現,擁有S型基因的人「遇到壓力比較容易緊張、抗壓性較差」,且對抗憂鬱藥物效果較差、反應較慢,症狀較嚴重。這項發現解釋了為何一些患者在使用標準抗憂鬱藥物時效果不佳,甚至有較嚴重的副作用。

體質屬藥物反應慢且副作用大

然而憂鬱症的成因很多,除了5-HTTLPR基因外,也有許多基因如BDNF也被認為和導致憂鬱症有關。基因的表現與否,也跟外在環境、壓力事件、家族支持系統等有關。因此,即使先天有S基因的人也不用擔心,仍可能透過後天的努力,預防憂鬱症發生。

然而,提前了解自己的基因型,也可以於就醫時提供醫師用藥的參考,唯目前基因檢測健保無給付,需要自費約2000元左右。